• 网站首页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 网站首页

    一部散文式的中国革命史诗——读《苦难辉煌》

    发布日期:2010-06-17    浏览次数:

    20世纪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这一胜利,使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告别了屈辱和苦难,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不经苦难与磨难,难得辉煌;没有奋斗与挫折,哪有胜利。中国人民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从苦难与磨难中走向辉煌的?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从奋斗、挫折、再奋斗、再挫折中走出一条通往胜利之路的?金一南同志所著《苦难辉煌》,以其独特的视角、鲜明的语言、炽热的感情、透辟的分析,为我们再现了一幅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全景画。

    这部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用晓畅传神的情节和话语吸引人。史家的成功,不在于呆板地叙述历史,而在于如何在叙述中重现历史活力,使过去的人和事鲜活地闪动在读者面前,使现在的人受其感染,得到启迪。这部书在说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时,通过与斯大林、孙中山、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的立场、思想、经历与历史作用的对比;通过与李立三、博古等人在同一历史时期,面对同一历史课题,经历同一斗争过程,却因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的不同,而得到完全不同的实践结果的对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讲过的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这部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用炽热真挚的情感感染人。历史研究需要客观冷静,不能带个人恩怨等主观色彩。但是,历史叙述却需要投入热情与感情,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把作者在研究当中所得到的历史情感熏陶,传递给广大读者,使他们也受到感染和教育。我在读这部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能品读到作者对这段永远值得铭记的中国人民革命史怀有的炽热情感。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所说:“不是要你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应该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中的地火。”透过作者满怀感情的叙述,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流血牺牲铸造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等,都化作一个个感天地、泣鬼魂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这部书的又一个特点,是用深刻精辟的分析启发人。历史记述的是过程,但过程并非历史的全部。应该从对过程的叙述和点评中给人以哲理性的启发,而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或可从中汲取智慧,或可从中汲取精神。诵读这部书,不乏这样的点睛之笔。例如,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斗争,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是代表着新旧两种政治力量、代表着新中国与旧中国两条道路、两个前途、两种历史命运的殊死较量。作者用既富哲理又富形象的叙述讲清了这个道理:“毛泽东、蒋介石二人,心头皆有主义,手中皆有枪杆,历史选择他们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主义,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现代中国猛烈碰撞,用一场又一场生死拼杀演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作为一个党史研究工作者,我读了这部书,感觉作者在研究和创作方法上也有很多创新,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作者写的是历史,却打破了我们久已习惯的表达定势,并没有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而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联想的手法,甚至还有类似影视作品时空跳跃式的表达方式。这种大开大合的联想与对比,给人的感觉不仅是新鲜,还有一些从常规思维中难以得到的启发。就体裁来说,这部书更像是一部以历史为题的长篇散文。但它又不是随意写就的散文,而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这段历史的结晶。据介绍,作者写这部书,前后用了整整十五年时间。整部书给人的一个深刻印象,便是作者是在用科学严肃的态度在写作,阅读并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凝聚了他多年的研究和思考。作者胸中装着广大读者,时刻在用广大读者读得明白、读得有兴趣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来写作。既要用史家的严谨治学精神研究历史,又要用雅俗共赏的文风解读历史,让历史从书斋里走出来,充分发挥“资政育人”的社会效果,这是当今时代对于我们史学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本文摘自《求是》2010年第10期,作者李捷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