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3日16:18 来源:《青海日报》
多想“干点啥”少想“得到啥”--中国共产党新闻
一个楷模,就是一部“读本”。细细品读“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干部的楷模杨善洲,不由地为他视事业为生命、奋斗不息、干事不止的精神所感动。如何看待个人得失?杨善洲用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一辈子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根本不考虑会得到什么、要得到什么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反观当下,少数党员干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踌躇满志,但随着职务升迁,宗旨意识逐渐淡化,奋斗品质不断弱化。有的把干工作慢慢当成为个人仕途发展积累“资本”的工具,为了“短期政绩”不惜大搞“面子工程”,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在任务面前,和组织讨价还价,干了点工作总想着个人能得到点啥,直至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是用在为党工作、为群众谋福祉上,而是满脑子盘算为自己捞点什么,甚至私欲膨胀,贪得无厌,最终栽了“大跟头”。
也许,有人会说,“草鞋书记”、“泥腿书记”杨善洲太“亏”:退休后,本可到省城享清闲,然而,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在荒山上植树。他所承包的大亮山林场总价值有3亿多元,却无偿交给了国家。县委决定奖励他10万元,也被他当场回绝:“造林不是为自己,是为群众,我一分也不要!”任地委书记期间,他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家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条子,连家属的“农转非”都没有办……的确,杨善洲失去了很多,然而,他却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敬仰与爱戴,赢得了优秀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这种“得”,更珍贵、更崇高、更丰厚、更久远。
是奉献还是索取、为公还是为私,往往是伟大与渺小、高尚与卑贱的分界线,也是检验党员干部人品官德的“试金石”。如果被欲望遮住眼、被名利缚住腿,必然一事无成、抱憾终生。这就启示我们,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事业观、利益观,常想“在位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多想“干点啥”,少想“得到啥”,在得与失、名与利面前,自觉服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需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要敬畏权力,慎重用权、秉公用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实现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这既是做人根本,更是官德所在。我们要以杨善洲为镜,照出差距、增添干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争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